当前位置: 通知公告   ​四川省关于公开征求《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公告

​四川省关于公开征求《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公告

发表于:2021-06-08 关注 

关于公开征求《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意见的公告


 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,加快培育壮大我省以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,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、促进产业升级、提升创新能力,我厅起草了《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。现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。请于6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、信函等形式将意见建议(含修改理由)反馈至我厅。

  联系人:杜高杰

  联系电话:028-86982295

  电子邮箱:1020839700@qq.com

  邮寄地址:成都市人民东路66号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生产性服务业处(新经济促进处)

      

  附件: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

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

  2021年6月8日


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


 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融入新发展格局,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重大战略机遇,根据省委省政府《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。


  一、指导思想

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,省委十一届三次、四次、五次、六次、七次、八次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“一干多支、五区协同”“四向拓展、全域开放”决策部署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、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,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为主要路径,加快发展以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等为特征的新经济,为加快构建“5+1”现代工业体系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注入新活力、增添新动能。


  二、发展目标

  到2025年,基本形成较为完备、竞争力强的新经济产业体系,新经济成为支持全省发展的新增长重要引擎,新旧动能平稳接续、协同发力,培育“100+”特色鲜明的新经济试点(示范)企业、“100+”专业化功能平台,建成“50+”功能完备、配套完善的新经济示范生态园(功能区),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。

  新技术加速突破。加速突破关键领域短板技术,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加快,对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升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.4%,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。

  新产业加速发展。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先进制造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,未来产业、前沿产业加快发展,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个百分点以上。

  新业态加速涌现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以跨界融合、创新裂变为特征的新业态不断涌现,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0%左右,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达45%以上。

  新模式加速推广。以触网、上云、共享、协同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加速探索创新和推广应用,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%以上、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%以上。

  新制造加速成形。智能制造、共享制造、协同制造、柔性制造等新制造形态不断成熟,产业融合不断深入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愈发显现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%以上。


  三、发展重点

  (一)加速突破先进前沿新技术。依托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,深化多学科、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,聚焦新一代网络技术、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、工业软件、航空与燃机、先进核能、钒钛资源、轨道交通、智能装备、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领域,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,强化战略性、前沿性技术研发突破。超前布局空天科技、量子互联网、太赫兹通信、合成生物、类脑科学、天空地多网络融合等前沿技术,主动承担重大工程、重点产品攻关任务,推动实现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重大突破。搭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,健全开放联动的技术市场,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转化机制,推进知识产权运营,促进最新技术首购首用和大规模推广,带动和支撑关联产业加快发展,进一步夯实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等新制造新经济发展基础。

  (二)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。突出战略性、前沿性和“卡脖子”关键环节,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。立足我省产业规模优势、资源优势、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,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产业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智能及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、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。着力扬优势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加快适应、引领、创造新需求,锻造新兴产业链供应链长板,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规模效应,提升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能级。

 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。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、新一代网络技术、大数据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,推动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存储、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性发展。推动5G、网络安全、卫星互联网、超高清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先发展;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等战略先导产业融合发展。加快5G商用步伐,推动5G、超高清视频、北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大数据等在行业领域和大众市场的应用,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,加快构建“芯屏端软智网”产业生态。

  创新发展生物产业。实施生物医药引领工程,推动生物制造、生物农业等生物产业加快发展,重点支持基因技术应用服务、创新疫苗、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、抗体等蛋白药物等前沿产业加快发展。促进川产地道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化。

  强化高端装备补短板。重点发展航空与燃机、轨道交通装备、智能装备、高端医疗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,推进短板装备及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。抢抓川藏铁路、成渝中线高铁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重大机遇,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。

  加快新材料产业强弱项。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,提升冶炼、深加工等环节技术水平,围绕保障高端装备、微电子制造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推动高温合金、高性能纤维、高强高导耐热材料、稀土功能材料、有机功能材料、电子封装材料等特色优势材料产业发展,弥补新材料产业发展弱项短板。

  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。以示范应用为牵引,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、先进燃料电池、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,发展核能、太阳能、氢能等新能源装备产业,推进智能电网、微电网、分布式能源、新型储能、制氢加氢等新能源产业跨域发展。

  大力发展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。加快汽车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进程,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,推动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发展,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。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车应用和配套设施布局,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充/换电运营模式,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,完善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和商用生态。

 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。聚焦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,积极突破和推广动力电池、家电等产品回收及再制造、再利用技术装备,加快大气、水、土壤等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研发推广,大力发展节能节水、脱硫脱硝、高效锅炉、高效电动机等节能环保技术装备,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利用、工业废水处理、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先进技术装备。加快推进绿色建造和建筑工业化,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。

  (三)创新发展经济新业态。聚焦畅通经济循环和提升要素效率,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、按行业治理惯性思维,大力推进“上云用数赋智”行动,提升平台“赋能”水平,发展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创意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共享经济、平台经济等六大新经济业态,促进联动转型、跨界合作,激发市场新活力、拓展发展新空间。

 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。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加快建设网络强省、数字四川,强化算力算法算量基础支撑,加快布局建设5G基站、大数据中心、云计算中心、边缘云计算节点、量子通信、工业互联网、卫星互联网等数字新基建。围绕数据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加快发展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物联网、车联网、工业软件、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。

  大力发展智能经济。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产业化,重点发展生物识别、智能交互、机器人、无人机、北斗导航、自动驾驶汽车、增材制造、智能穿戴产品、虚拟与增强现实等智能软硬件、智能工具和智能终端产业。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应用,重点发展智慧工厂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家居、智慧农业、智慧物流等智慧经济产业。

  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。围绕资源最优匹配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价值最大化,重点发展生产车间、生产设备、专用工具、生产线等制造能力共享。聚焦研发创新,发展研发设计、知识技能、专利成果、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能力等研发能力共享。聚焦服务需求,发展物流仓储、现代运输、设备维护、供应链管理、数据存储与分析、检验检测、人力资源等服务资源共享。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管认证体系,促进以弹性匹配、动态共享为特征的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  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。围绕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、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,实施“平台+”行动,大力发展链接产业上下游、供需端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,打造互联互通和跨界融合的平台经济生态。聚焦资源聚合、空间耦合和开放创新,打造“四川制造”产业链价值链跨界“组网”与自由“穿透”的创新创业、要素聚集专业化支撑平台,重点发展研发设计、共享制造、工业电商、智能物流、创业服务等功能型平台经济。

  繁荣发展创意经济。聚焦原创设计领域,实施“设计赋能”行动,重点发展“川味”知识产权(原创IP经济)、影视制作、工业设计、时尚设计、文创设计、平面设计、动漫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。聚焦综合信息消费领域,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、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展示中心,重点发展数字娱乐、数字演艺、网络视听、AR营销、VR旅游、数字文博、智慧广电等数字创意产业。

 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。落实“生态+”理念,锚定碳达峰、碳中和重点任务,探索推进排污权、用水权、用能权交易,推进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交易置换,大力支持和推广绿色生产。围绕推进绿色制造,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、合同水资源管理、能源审计、环保管家、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业,发展壮大绿色经济。

  (四)融合发展经济新模式。积极抢抓促进国内大循环、国际国内双循环重大机遇,围绕新制造、新价值、新融合、新管理、新服务等重点领域,创新发展新经济模式,促进“四川制造”跨行业跨领域融通融合发展。

  发展新制造模式。基于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应用,加快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、汽车、生物医药、钢铁化工、食品饮料等产业智能化转型,打造无人生产线、无人车间等高度智能的“无人工厂”。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,提升个性化设计、用户参与设计、交付设计等定制设计能力,重点发展云制造、协同制造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高度灵活的柔性制造模式。

  培植新价值模式。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,实施“制造+服务”行动,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。支持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,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,发展系统集成、交钥匙工程、运维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。聚焦全链条服务,重点发展从研制、安装、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、故障诊断、维护检修、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,推动先进制造业向生产服务环节深度渗透。

  推广新融合模式。聚焦融通融合发展,依托人工智能、互联网、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,重点发展远程办公模式、在线教育、在线医疗、在线交互设计、在线互动娱乐、在线展览展示、智能售货、智能储物等在线融合经济。对标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,结合在线互动直播,加快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,重点发展网上“云游”、博物馆、美术馆、文创园区、数字孪生景区等在线产品。加快智能交互技术跨界融合创新,推进红外感知、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,提升智能家居、智能穿戴、在线消费、健康服务等领域安全可靠和集成应用水平。推动线上线下融合,加快发展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线上服务,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。

  发展新管理模式。聚焦快速响应和精细化管理,重点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、精益供应链等模式,打造标准化、智能化供应链协同平台。基于采购、生产、库存、仓储、分销等重点领域,培育发展专业化、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企业,打造高效协同、弹性安全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网络。鼓励制造业企业合理安排工厂布局,优化生产管理流程,建设智能化物流装备和仓储设施,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。

  发展新服务模式。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需求,加快新材料、新产品、新工艺、新设计研发和推广应用,发展现代物流服务、现代金融服务、科技信息服务等新服务模式,培育壮大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机构,促进科技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、数据流等要素资源高效循环和科学配置,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、加快发展的产业服务生态。


  四、保障措施

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在制造强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,统筹协调全省新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工作。组建四川省新经济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,加强全省新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、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。省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要求,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,积极落实加快新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。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,把发展新经济壮大新动能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重要内容,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,加大新经济培育支持力度。

  (二)培育壮大市场主体。加强统筹协调,突出示范引领作用,聚焦打造智慧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工厂、智慧园区、智慧医疗等新经济应用场景,加快拓展新经济发展领域。积极主动、大胆探索,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,重点培育“100+”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示范企业,“100+”专业化功能平台,培育一批瞪羚企业、独角兽企业、隐形冠军企业、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杆企业,培育壮大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。

  (三)加大财税支持力度。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、科技成果转化、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、创业投资等税收支持政策。统筹用好省级财政资金,进一步创新支持方式,以风险补偿、后补助等方式,支持新经济技术研发、重大项目和推广应用,引导各类社会资金、金融资本和产业基金极投向新经济重点领域。对新认定省级新经济示范企业,省级工业发展资金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资金奖励。

  (四)积极深化改革创新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贷款结构,创新担保抵押方式,丰富金融产品种类,放宽贷款抵押物范围,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,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作用,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新经济领域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经济企业在主板、创业板、科创板上市和‘新三板’挂牌融资。针对新经济发展特点,探索实行弹性出让年限、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。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,鼓励各地积极盘活商业用房、工业厂房、企业库房、物流设施等资源,为新经济主体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。对新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所需计划指标由市(县)重点支持,统筹保障;计划指标不足的,年底视全省计划指标节余情况,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调剂予以支持。

  (五)坚持包容审慎监管。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,创新监管方式,健全信用监管、弹性监管、触发式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机制,构建各类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。探索新经济领域产品项目实施“企业承诺登记”与“随机抽查”相结合的行政审批模式,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。坚守安全和质量底线,强化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,坚决依法打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、违背公平竞争秩序等违法行为。

  (六)完善统计监测体系。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分类标准,进一步丰富完善统计调查内容,贯彻国家统计局“三新”统计监测制度。积极探索创新“三新”经济核算方法,开展相关总量、增速核算,做好专题分析研究,全面揭示新经济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。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。

  (七)积极营造良好氛围。建立适应新经济技术迭代、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。适时发布全省新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导向目录,引导社会资源向新经济领域集聚。加快新经济人才体系建设。积极推进新经济发展和试点示范,编制新经济典型案例、供给清单和机会清单,总结推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加快应用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。

相关附件: